省政協委員,民建湖北省委常委、咸寧市委主委,咸寧市科協主席王丹青,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饒雄兵反映,近年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成績突出,產教融合扎實推進。同時,實踐中機制完善不夠、協同制度設計不足、產教銜接不夠、供需對接不緊、師資建設不強等問題已初步凸顯。
一、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融合機制完善不夠。一是企業在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共建長期規劃滯后,與市場短期需求聯系比較緊密,缺少產業發展的遠景目標。二是學校在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受財政投入規模和辦學條件制約,教學安排和產業發展不夠緊密,課程體系不完善,專業設置沒有及時調整和優化。三是學生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傾向。
(二)產教融合配套協同制度設計不夠。首先,多元化辦學、互利共贏的制度設計缺乏,社會上富余資金、農業技術、實驗設備、廠房不能參與辦學,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力量也會受到影響。其次,缺乏多方聯動機制,院校與政府、鄉村在合作上還缺乏深度。各部門放著現成的涉農職業院校的優質資源不用,每年的培訓幾乎都是“另起爐灶”單干,既閑置資源又浪費財力,還達不到應有效果。
(三)職業教育與產業需要銜接不夠。相比以往,涉農專業在校學生數大幅下降,學生回到農村或者流出外地農村創業就業趨減態勢尚未扭轉。涉農專業教師老化現象嚴重,轉行(轉專業)情況比較普遍,年輕教師實踐經驗比較薄弱;教學課程老舊,自主創設課程偏少,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教學實踐較少,造成人才培養與區域鄉村振興發展需求耦合度低。
(四)師資隊伍建設亟需加強。一是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文化課教師多,與教育部“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二是教師來源單一,新入職教師大多是學歷高、技能低的高校畢業生,缺少農業生產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較為嚴重,無法勝任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任務。
二、有關建議
(一)高效推進政校行企四方運行。人社部門定期發布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緊缺急需崗位及專業指導目錄;教育部門根據人才需求,指導大中專院校精簡優化專業,新設服務農業產業發展急需緊缺專業。經信等行業主管部門和發改、人社部門定期提供有關農業產業和人才政策,實現產業科研信息共享。搭建實用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產教融合科研轉化機制,拓展校企合作內容,構建完善產學研體系。
(二)加快建設產教供需信息平臺。立足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由人社部門或經信部門牽頭,構建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運用發揮信息服務平臺作用,為政府、院校、企業提供產教融合信息服務、政策解讀、人才培養等工作,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與區域招商引資、產業經濟協同發展。
(三)建立縣域農業發展平臺。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動產教高效融合,鼓勵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種合作辦學模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深入縣域組建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聯盟、農業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平臺,助力農業產業特色化發展,精準服務縣域農業發展。
(四)完善產教融合配套機制。立足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情況,注重校企合作雙方立足產業轉型升級實際和區域產業集群特點,引入科研院所參與校企合作。發揮政府作用,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情況進行有效評估,促進建立符合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適應教育發展規律、滿足企業需求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五)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強化人員編制配置。進一步創新教師引進機制,逐步解決人員編制,建立完善職教師資準入、退出、激勵和培養培訓等管理制度。二是提高教師待遇水平。健全學校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聯動機制,確保大中專院校教師工資收入等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